2016年2月24日 星期三

台北遊記 - 台大磯小屋

在落櫻繽紛的這一天(OS: 才沒有勒,明明是陰雨綿綿好不好!),我跟夫人來到了台大拜訪「磯小屋」。

DSC03862


台大「磯小屋」,也就是日本時代「舊高等農林學校作業室」 ,建於1925年,為臺北高等農林學校實習農場最早期之建物。1928年,臺北帝國大學於同地設校後繼續使用,為臺北帝大乃至光復後臺灣大學教授磯永吉博士早期農業研究之重要基地,磯永吉教授在磯小屋裡完成了許多稻米的研究,在臺灣的農業發展上具有極大的重要性,臺大農藝系師生因此便取其「磯」字命名該研究室為磯小屋。(參考資料:備註 1)

DSC03861

磯小屋的原址,在2006年時原本打算拆掉興建新大樓,所幸當時經由當時農藝系主任郭華仁教授、臺大校史館張幸真研究員等人的努力,才使得磯小屋得以保存下來。因磯小屋極富農業史與科學史研究價值,因此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已於2009年07月28日將此小屋指定為市定古蹟。(備註 4)

DSC03863

建築物的外牆掛著一個布條「蓬萊米 ● 米壽慶」,這是為了慶祝蓬萊米命名88週年紀念。根據網路上查得的資料,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曾經在2014年4月舉辦臺灣蓬萊米命名88週年紀念之米壽慶系列活動。如果當年是臺灣蓬萊米命名88週年的話,那這個布條在這邊應該掛了兩年左右了 XD

PS: 依維基百科的資料,蓬萊米命名88週年,由此推算應該算是2014年沒錯。
蓬萊米,是一種在台灣廣為食用的稻米品種的概稱,依時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定義。現今概稱的蓬萊米,為粳米和秈米的混種,初始的蓬萊米品種,係由日本稻作專家磯永吉與末永仁改良成功。 1921年,於台北草山(今陽明山)上的竹子湖栽種成功,後逐步推廣。1926年(大正15年)4月24日,由伊澤多喜男總督在台北鐵道飯店召開的日本米榖大會中正式公布命名為「蓬萊米」,以有別於台灣本土品種的「在來米」。(另外的幾個候選名稱包括「新台米」、「新高米」)蓬萊米遂逐漸成為這種新品種稻米的概稱,包括日後廣為種植的"臺中六十五號"等品種。
DSC03822
本建築為日治時期木造平房樣式(台北帝國大學建物資料登記其構造為:一部煉瓦造小屋組洋式一部和式切妻造棧瓦葺),主要結構為木造,主結構木料為總督府營林局採伐之亞杉(台灣杉),貯藏室局部為磚造,屋架屬西洋式三角形屋架中之中柱式桁架,木骨土牆,外覆雨淋板,懸山式屋頂,屋頂覆瓦。 建築內部隔間陳設因應農業試驗及教學需求需求,內部格局包含作業室、農具室、實習準備室、農夫室、湯沸室、農作物貯藏室、閣樓儲物空間、攝影暗房、燻蒸室及廁所等,另有電力線佈設於天花板;建築前則設置有水稻種植槽及育苗平台。 
(資料來源:備註 1)
DSC03834

踏入磯小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型的展示板,上面記載著台灣稻作發展史。導覽志工特別說明,所謂的「米壽」,就是取「米」字(上面倒八、下面正八、中間十字)為八十八的意思。

DSC03833

磯小屋有一側的牆壁有破損,破損處文字說明是因為當初因為裝設冷氣而造成破壞。

台灣光復後,日本將僑民撤離,但磯永吉博士因為對於台灣農業貢獻深遠,是少數得到特別允許留在台灣的日籍教授,此後他擔任台灣省農林廳的技術顧問,直到71歲高齡才返回日本家鄉(備註 2)。只是台灣當時刻意地去日本化,磯永吉博士離台後,磯小屋就逐漸塵封在台大校園角落。一直到2003年,當時還是台大研究生的劉建甫,無意在尋找儀器時,在髒亂的暗房裡,看到蓋著「磯」字的圓戳印章文件,這才發現不到2坪的空間裡,竟藏著四千餘件珍貴的磯永吉文物(備註 3)。

DSC03838

展示板的後面,是一座大型的玻璃櫥櫃,裡面擺放著各式各樣的儀器。

DSC03842

穀粒硬度計,這是測量穀粒的硬度用的

DSC03841

穀粒縱斷器

DSC03832

古典照相機

以上奇形怪狀的古典農學儀器的名稱,是農藝系師生翻遍日文古書、上網搜尋、寫信到日本,一一拼湊出的成果,由於幾乎都以上好的木頭或黃銅打造,這些古董儀器大部份都還可使用。不過擺放出來的儀器不到全部的五分之一,由於沒有足夠的經費和人力,考古查證、維護修繕、宣傳管理,全由農藝系系師生及志工一手包辦。(備註 3)

DSC03827

既然磯小屋跟台灣稻作有很深的淵源,不可避免的也要提到台灣史前稻作文明。

DSC03828

台灣史前碳化稻榖的出土位置分布圖,擺放在磯小屋的洗手臺上

DSC03825 DSC03826

史前遺跡中出土的碳化稻米

DSC03824

書櫃中,展示著各式的米種

DSC03830

書桌上擺放著磯永吉博士生前的相片

DSC03829

DSC03836-1

提到磯小屋,就不免要提到「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故事館」(隸屬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故事館前身即為日治時期「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事務所」。有關「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故事館」,請參閱本人另外一篇遊記

基本上.......


DSC03831

牆上的玻璃瓶中,盛裝的是台灣近代再改良的稻米,舉例來說,最右邊的「台南16號」,號稱是台版「越光米」;右二的「桃園3號」,則是新屋芋香米,都是一些頂頂有名的台灣好米。而台灣有這些好米,就是源於當初磯永吉及末永仁飭力改良米種所建立的基礎。

DSC03840-2

這個房間還有幾個有許多抽屜的櫃子,存在著文化保存的意義。這個櫃子上還擺放著磯小屋展示紀念品,包括小米瓶、紀念小卡、立體卡等等。

在踏入另外一個房間之前,要先換上拖鞋......

DSC03845

沒有標示作用,不過看起來像是加溫用的烘焙箱。前面提到,有些儀器的名稱目前還不清楚哩

DSC03844

這裡應該會定時播放導覽影片給來參觀的民眾。不過今天早上就只有我跟夫人兩人到此,兩人皆忙於拍照......

DSC03847

由這張照片可以看出,雖然磯小屋屬於日式平房,但每個房間還是有閣樓,這個木梯就是通往閣樓用的。只不過由於建築物老舊,閣樓地板不甚牢靠,目前連志工都不能上去。(聽說很多儀器都是從閣樓搬下來的)

DSC03855-5

這個房間裡還有擺放磯永吉博士的手稿(這可是珍貴的文化資產啊)

DSC03854-4

手稿是日文的,磯小屋還特地翻譯成中文方便對照

DSC03858-1

桌子上擺放著各式的穀類種子還有研究器具

DSC05561

這可能是早期的米種,我用 google 查詢不到

DSC03857-2

夫人回家後檢視照片,發現我拍到標示著「台灣鬼稻」的標本,驚喜萬分。畢竟現在在台大種植的野生稻,也只有標示英文名稱而已。

DSC03849

其實,踏入這個房間第一眼看見的,就是這兩座雕像--「台灣蓬萊米之父 磯永吉」跟「台灣蓬萊米之母 末永仁」,這兩座雕像是由許文龍老先生所塑。雕像旁立了一張立牌,上面說明許文龍先生當初塑像時的歷程感言。

DSC03850-3

看著許文龍先生的文字,他在塑像時的感謝與感動,也同樣在我的心中縈繞流轉久久不已。雖然這些日人在台灣改良稻米的「初衷」,未必是為了改善台灣人的米食品質,但台灣的農業以及相關經濟發展,也因著稻米品種的改良而大大的改善。他們對台灣作出了偉大的貢獻,這是歷史不可抹滅的事實,卻因著過去政府大中國正統思想而被刻意忽略。(去年課綱微調一事不就也是想這樣搞嗎?)

DSC03835

臨去前,我跟志工聊了一下,講到這個地方應該滿潮溼的,說著說著他們提到磯小屋目前經費拮据,連簡單的維修都有困難,比方說玻璃破損、木造牆壁要簡單的油漆,都沒有辦法做修護的動作。我嘆了一口氣,文化保存如果只是靠民眾自發性的捐款,那經費勢必斷斷續續難以長久,因此政府本來就應該要挹注經費來幫助古蹟維護及維修。夫人說,古蹟的維護本來就很花錢了,我卻不這麼想:文化部有錢在夢想家兩個晚上花上兩億多台幣,對於古蹟的保存經費難道卻捉襟見肘嗎?這是經費分配的問題而非經費不足的問題。有經費挹注的古蹟,比方說陽明山中山樓、士林官邸正房,不僅可以維護得漂漂亮亮,還可以另外收門票,簡直是錦上添花。沒有經費挹注的古蹟,不是任其荒廢,就是得靠一群志工還有各界的捐助才得以繼續維護。我不了解磯小屋有沒有依「古蹟歷史建築及聚落保存維護補助作業要點」去申請補助,不過依我看過金門縣的古蹟維護、還有台北市其他古蹟的維護,照道理經費不應該這麼困難才對。



備註:

1. 直轄市定古蹟 - 舊高等農林學校作業室 古蹟線上導覽 - 國立臺灣大學 (有作業室設計藍圖)

2. 公視 異人的足跡

3. 台大磯小屋復甦,見證台灣蓬萊米珍貴歷史

4. 磯永吉小屋 (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