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達時,戶外的天氣實在太差,又是細雨又是大霧,能見度很差,幸好是室內行程,不受天候影響。
外觀照片用上個月經過此處時順手拍的照片抵一下。當時還沒開幕,而且當天的天氣也不好。(真的要好好統計一下台灣到底一年365天中有幾天是出太陽的......)
(找到了.... 陽明山鞍部氣象站的資料 另外可由氣象局的觀測資料查詢系統,查詢各地過去的氣象資料。從上述的資料來看,鞍部氣象站一年日照時數約1025.5小時,若以365天*8小時來概算,2015年鞍部出現太陽的機率大概1/3,只有三分之一的白天出現太陽,2015年12月更離譜,到今天12月30日為止,出現太陽的時間總共才21.1小時)
(2016-02-28 新增 今天天氣晴朗,一家人去走水車寮步道,回程順便再補拍一下原種田故事館外觀)
大廳
服務台
入口右側的牆壁上,有一幅大圖標示著竹子湖附近相關的景點。這張圖不錯,照下來以後可以參考。
竹子湖的俯視圖,上面標示了若干相關的地點,由這個拍照的視角,推測可能是空拍的。
展室
展室二
蓬萊米之父 - 磯 永吉 (日本人)
蓬萊米之母 - 末永 仁 (日本人)
閱讀台北 530期 蓬萊米的古老原鄉 米路‧水車寮 文/鍾文萍 攝影/楊智仁
據湖田國小訪查發現,竹子湖在二千多年前便有凱達格蘭人來此開墾,以狩獵、燒山屯墾為主,一直到兩百多年前,泉州曹姓、高姓先民進入北投、士林定居, 才進入農耕世代。 日治時代,日本人平澤龜一郎看中竹子湖地勢高、氣溫低、水質好,地形封閉可避免花粉飛散導致外來稻種入侵雜交、有利監測,於是促成臺北州農業廳官員來此試作新種稻米。1925年,日本博士磯永吉成功試種出蓬萊米,再分送到全臺各地給其他農民栽種,當年的竹子湖正是蓬萊米「原種田」,為重要發源地。 |
洗手間
今天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官方網站也發佈新聞稿,宣布「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故事館」在12月23日開幕,文中也載明「中村種」蓬萊米在台灣復育的點點滴滴:
開幕典禮中臺灣大學農藝學系謝兆樞榮授,將領銜復育成功的蓬萊米古穀種-「中村」種贈予故事館,更為竹子湖原種田復耕計畫向目標推進一步。據謝教授表示:由於臺灣本土已無「中村種」,而國立臺灣大學磯永吉學會承接自日本國立遺傳研究所寄贈的10顆「中村種」種子,已在冷藏庫裏沉睡超過了30年,首發復育命運是全軍覆沒。因日本國立遺傳研究所有感於「中村種」對臺灣稻作史的非凡意義,再次慨贈50顆種子,終於在2014年2月,得到3株沉睡30餘年種子甦醒的幼苗,連同先前覆沒的第1批種子,實得發芽率僅5.76%(日方「理論」發芽率為30%),「中村種」驚險復活! |
後記: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說,心中百感交陳。這幾個月由北投、陽明山,眼中看到的是過去日本人在台灣建設的種種。今日某些人可以因為政治的因素而把感念日本建設台灣的另外一群人冠上「皇民」之名。吾出生於所謂台灣光復之後,所見所受乃國民黨黨國教育之薰陶,可是看到日本人在台灣的建設,並不僅僅在於肉眼可以看得到的硬體建設,一些必須一步一腳印、踏踏實實的做才能有的基礎,日本人在台灣做的一點也不馬虎。相對國民黨政府,乃至於近幾年民選總統後兩黨的建設,多著重於硬體方面;至於肉眼看不到、感受不到的一些基礎建設,因為不能拿來當做「功績」,因此官員、議員、甚至媒體均不甚重視。當然這也可以說跟選民的水準有關,大家都把拼經濟、賺錢、有感當成目標,當然只會想著抄捷徑、一步登天的「創意」,踏實反而成為古板了。民族性改變至斯,吾還有什麼話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