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6日 星期四

北投 - 溫泉博物館

北投溫泉博物館,前身是日治時期的北投溫泉公共浴場。依照官網的記載(備註 1):『日本大正2年(即西元1913年,相當於民國2年)6月,台北州廳運用了公共衛生的經費5萬6千餘元,仿照日本靜岡縣伊豆山溫泉的方式,興建了北投溫泉公共浴場。.....戰後,公共浴場因管理單位更迭,而終至荒廢,1998年10月31日在地方熱心居民的奔走下,經過臺北市政府的斥資整修,以「北投溫泉博物館」為定位,正式重新開放使用。』

這是一棟兩層樓的建築物,屋頂的瓦片一樣是用日式黑瓦。(日式黑瓦於北投文物館一文中已有考據)

DSC01841

入口處在二樓,門口處有涼亭、換鞋的玄關(進入要換拖鞋)。

DSC01849

門口處的涼亭。

DSC03514

換穿拖鞋之後,在迎賓處拍一張照片。右下角的手繪小女孩是「泡湯小童」(這是我後來查官網才知道的)

DSC03517

DSC03519

老北投的情調(備註 2):『北投發展的相關歷史及產業變遷』

DSC03523

榻榻米活動大廳。北投文物館的建築方式跟一般建築物相比較,不同的地方是入口是在二樓。榻榻米活動大廳就是在入口處大牆的正後方,所以是在二樓的位置。官網記載(備註 1):『在日本在臺時期,榻榻米大廳是當時的人在沐浴後納涼、用餐、休憩的地方,在這裡可以眺望整個北投谷地以及公園美景,開放的室內空間通風良好。目前於週二至週五,開放遊客自由進入休憩,週六、日因參觀人數眾多,故此區暫不開放。』,還好我是週間來的,脫掉拖鞋就可以進入榻榻米活動大廳。

DSC03527

入口大牆後方,正對著榻榻米活動大廳的牆壁上的壁畫。為日人鄉原古統所繪的《臺北名所圖繪十二景》其中之北投溫泉。這個PDF檔中有針對《臺北名所圖繪十二景》作一番研究。

DSC03526

在榻榻米活動大廳玩樂的姊弟。家裡如果有這麼大的空間,玩起來一定很過癮。

DSC03520

望樓」。這名字取的不錯,官網(備註 1)寫著:『望樓位於榻榻米大廳旁,供沐浴後的遊客休憩、欣賞北投山光水色之處。從望樓向外眺望,可以看見綠蔭盎然的北投公園及北投圖書館,是北投溫泉博物館最受喜愛的參觀區域之一。』。我自己的感覺是,此樓名字的想像空間,遠大於實際能感受到的景色。

DSC03557

由溫泉博物館這邊往北投圖書館方向看。在還沒有蓋北投圖書館之前,我從別的網頁看到望樓往外看的照片,那時北投公園一片林木鬱鬱,在望樓賞景的確心曠神怡。這種建築物蓋了之後,以中國風水學來說,這個圖書館的「屋角煞」太重了,在望樓賞景不僅僅對到圖書館屋角,屋頂還往上呈尖角!雖然溫泉博物館裡沒有住人,但是遊客來望樓賞景,卻賞到這個屋角煞,視覺感受真的令人不太愉快。說實話,北投圖書館的設計放在這個地方是有點格格不入,圖書館建築物本體的設計感是有,但是跟整體環境的配合在視覺效果上卻沒有加分,現在說雖然是後話,但我認為在施工前應該先請景觀設計師先行評估才對。(要補強也不是不行,把樹種滿種高一點,遮住屋角就沒事了,但這樣一來又怕影響到圖書館的地基)

DSC03529

多媒體視聽室」入口

DSC03530

在「多媒體視聽室」中,正播放著導覽影片

DSC03532

台語片的好萊塢」,這是展區之一,在過去台語片盛行時,北投吸引了許多電影來此拍攝,所以稱北投為台語片的好萊塢。

接下來下樓到一樓的展區參觀

DSC03554

一樓展區「建築廊道」。『本區主要介紹了溫泉博物館建築的風格、以及細部設計,而在此廊道中也展出了許多本館獨特的建築構件,包括了日式平瓦、日式鬼瓦、牆面磚、木欄杆柱頭、門鎖、臺北縣議會燈罩。』 (備註 1)

DSC03535

「建築廊道」展示的日式平瓦。

DSC03538

大浴池展區「百年風華」,此照為大浴池旁的拱型廊道。『大浴池是公共浴場的精神所在,也是整棟建築物最重要的空間。依據當年旅遊摺頁所載,此為當時東亞最大型的溫泉浴場。大浴池只供男性沐浴,浴池建築帶有羅馬和土耳其浴池的風格。此外,必須站著泡也是這個浴池的特色,因為這樣可以容納更多泡溫泉的人。』(備註 1)

DSC03541

位於大浴堂西側的拱窗上緣都是以彩繪玻璃製作。根據台灣溫泉地質網(備註 2)的資料:『北投溫泉博物館一樓浴場的空間設計是採用拱廊及彩繪玻璃為主,.....在浴池邊,圓拱、列柱及西側牆上的鑲嵌彩繪玻璃提供了極為明亮華麗的沐浴氣氛。浴池外觀為為長方形,加上外圍拱廊的意象,尤其是當下午時分,明燦的陽光從窗外斜照進水面,再映射至四周彌漫的霧氣上時,整個流露出飽滿富麗的歐洲羅馬浴場空間感。北投溫泉博物館在修護之前的彩繪玻璃設色高雅,構圖內容也極具巧思,能在平面上表達出近、中、遠景的層次感。圖中天鵝嬉遊於湖面,或單隻,或兩兩為伴,姿態饒富趣味。不過,原件被缺乏公德心之人盜走後來是藉由熱心民眾所提供的檔案照片加以仿製修復。然而,雖然構圖內容大致依舊,但色彩畢竟過於新穎,安置在古意盎然的建物上,終有些搭不上調的感覺。』

DSC03550

大浴池另一側的拱廊。

DSC03552

大浴池」本體。『據稱當年剛開放的時候,日本皇太子與國父都有來北投溫泉博物館泡過湯,可見它遠近馳名的程度!』(備註 2)

『由於溫泉水腐蝕性強,且水管必需經常更換,基於保護歷史古蹟的立場,館方決定暫停使用此浴場』(備註 2),目前在浴池中有擺設裝置藝術,可惜本人的審美觀不夠格,實在無法感受到此裝置藝術要傳達的情感,只好利用大光圈鏡頭,營造一下立體、景深的感覺,聊備一格。

DSC03547

這是我此行拍攝的主要重點項目「北投石」。『產於北投溪的北投石,是世界上四千多種礦物中,唯一以臺灣地名命名的稀有礦石,為一種具有放射性的含鉛重晶石』(備註 2),『北投石最初是日人岡本要八郎(Okamoto, Y.)於1905(明治三十八年)在現今臺北市北投區新北投公園之北投溪河床上發現』(備註 2)。有關於北投石的特點及歷史淵源,其實還有很多有趣的地方,不在此贅述。

DSC03537

展區「溫博管窺大北投」。「森山松之助」是溫泉博物館的主要設計者,他還是台灣總督府(現在的總統府)的建築師。『森山來台十六年,將建築師的黃金時期奉獻給台灣的公共建築。他留下十多棟氣勢恢宏的建築,個人史料卻相當稀少。....目前國史館的檔案中,關於森山的資料,只有他在總督府留下的履歷和一張照片。』 (來源)說實話,當初日本人來台灣建設、貢獻真的不少,如果只是單純醜化日本統治台灣這段歷史,對日本實在不公平。

DSC03553

訪客駐足在人物的畫像前,聚精會神的觀看解說。

DSC03555

逛的也差不多,該打道回府了。

DSC03546

對彩繪玻璃念念不忘,再拍個幾張。

DSC03558

根據台灣溫泉地質網的資料(備註 2):『北投溫泉博物館建築樣式一般認為是屬於「仿英國鄉村建築」,但再深入研究,其實是依當時日本明治維新之後一方面吸收西洋文明,一方面保存日本文化的特色而建成的「摻揉了歐式厚重實牆而頂著日本式屋頂」建築。西側三個弓形拱窗即是一例。』『這三個弓形拱窗是採用了古羅馬以來的半圓拱形(round arch)建築設計。這種建築設計不論是單獨觀賞或是群組合併時都能呈顯出不同的情調。 弓形拱類似於半圓拱,是由圓形下接矩形而組成。其中,陰柔的圓弧與剛強的直線產生了方圓之美,具有陰陽互補的和諧。直立橢圓有主軸呈上下延展的效果,而弓形拱窗由於底部被截切,這種不完整的緊張關係更推擠著弓形產生更強烈的向上動感,這在視覺上形成牆面上昇的錯覺。 而三個相同重覆排列的拱窗更能因為集合而擴大了上述的效果,且也給人合諧的感覺。 我們還可以從側面來欣賞這些拱窗,這時你會發現,這三個窗子由大到小排列,展現出了規律式的秩序之美。』

DSC01848

網路上搜尋得到的溫泉博物館照片,大多是從草坪的另一方,以廣角或超廣角鏡頭拍攝,建築物變形得十分厲害,失去了整體的美感。由這個角度來拍攝,遺憾是前方的樹枝會遮擋建築物本體,後方有大樓當背景不漂亮。看來改天天氣好的時候,再由另一方以超廣角拍攝之後,再以軟體做變形修正(沒有移軸鏡只好靠後製調整了)。

後記:本文照片九成以上以 Sony A7 + Voigtlander Nokton 35mm f1.2 ASPH II 拍攝。室內照片還是用大光圈鏡頭拍起來較為方便。

文章完成於 2015-11-28

備註:

1. 北投溫泉博物館官方網頁
2. 台灣溫泉地質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