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5日 星期三

北投 - 北投文物館

從龍鳳谷往北投方向走,經過了硫磺谷沒多久,遇到一個三叉路口,最左邊是往杏林巷,垂直方向左手邊則是幽雅路,另外右轉則是泉源路。上面有許多的標示牌,我在路口稍微停了一下,看到其中有「北投文物館」,我想了一想,便往那個方向行去。中間還錯過了北投文物館的門口(因為行車方向看不到),後來還是問附近的居民才得以確認。

今天是週間,還蠻好停車的。下車之後,在門口拍張照片。

DSC01822

根據文化部的網頁資料(備註 1):『北投文物館啟建於1921年,佔地800餘坪,建築面積約300坪,為純木造二層樓日式建築。曾經是日治時期北投地區最高級的「佳山溫泉旅館」;1945年由國民政府接管,成為外交部宿舍及貴賓招待所;1966年後轉售民間後,不僅透過常民生活維繫著特有的建築風貌,更在1960-70年代臺語片全盛時期,一度成為重要的電影拍攝場景,參與了北投地區號稱「臺灣好萊塢」的風華與興衰。』

『1983 年北投文物館創辦人張純明先生於此設立「台灣民藝文物之家」,1987年更名為「北投文物館」、1998年被指定為臺北市市定古蹟,目前由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所經營管理,為一私立博物館。2002年起,聘請古蹟修復專家、傳統匠師進行近5年多餘全面性修復。』

DSC01824

北投文物館的工作人員非常努力的維護園區的整潔。

DSC01825

位在門口的石燈籠

DSC01827

在搜尋「少帥禪園」時,我發現屋瓦跟北投文物館的屋瓦市一樣的,稍微查詢了一下,原來這叫「日式黑瓦」(燻瓦)(日:棧瓦)。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日式黑瓦又稱「文化瓦」,台灣日治時期於1895年至1945年間日本人大量興建日式建築而傳入。早期台灣建築使用較輕薄的閩南式紅瓦,而日式黑瓦有散熱快、透氣性佳的優點,也比傳統薄瓦堅固。對於濕熱且多颱風的台灣地理環境,黑瓦較耐久且效用較佳。』

DSC03500

根據旅遊資訊王網頁的資料(備註2): 『北投文物館在佳山旅館時期,主要有一棟兩層樓高的主體房舍和獨立別館「陶然居」,主體房舍即現在北投文物館的所在位置,前棟和後棟南側的建築屬於鋪上榻榻米的日式和室,後棟南側旁則有一處洋室,地板則鋪上地毯,而二樓「大廣間」是昔日的宴會場所;「陶然居」從別館轉型為茶藝館,館內的空間以兩個長方形的房間和廊道構成「雁行」格局,每間房間分為前室和主室,前室僅有三帖榻榻米大、主室約有六帖榻榻米大,精緻的窗格和其他裝飾都十分細緻,保存完整的建築是台北少見的日式木造藝術品。 』

DSC01829

DSC01837

庭園中的石燈籠。維基百科記載石質的燈籠是日本庭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石質一般是花崗岩。日本的石燈籠造型繁複,石燈籠本體的各部位有各自的稱呼,這個石燈籠的造型跟「東京・神田明神」石燈籠的造型很類似。(請參閱備註 3)

DSC01838

日式庭園裡出現了一個老人,這張照片感覺好像回到的過去的年代,無法相信這裡就是台北。

DSC01840

美麗的日式庭園

DSC01832

主館的入口處,今日剛好舉辦「佳山抓周慶典」,因此陸陸續續看到一些阿公阿嬤,還有媽媽帶著小孩進去裡面。

DSC01839

入館需收費,價位合理。不過今日單獨前來,只有參觀庭園,不克入內,改天可以跟家人一道來這裡參訪用餐。

DSC01831

北投文物館主體建築旁的枯山水

DSC01828

陶然居,只能在入口處拍照,無法進入參觀。園區不少地方都不讓遊客進入參觀,有點可惜。

「北投文物館富有溫泉旅館的元素,文物館內的浴室相當特別,與當時日據時代所建的規格相當不同,一般的浴槽為嵌入式且和地面齊平,但北投文物館內的浴槽則突出於地面,可坐在槽邊泡腳。陶然居旁還有一座日式庭園,日本設計師利用大屯山的地形景色創造出自然不矯作山水景色,瀑布、池塘、植栽等等,讓民眾來到北投文物館更能感受古樸的日式風情。」

由文化部網頁的資料照片看到,北投文物館入館前的兩側道路,種植的是櫻花。櫻花季時應該會非常的漂亮。

「近年來北投文物館積極朝向複合式的經營與文化創意產業的平台邁進,以文化與藝術為核心價值,希望讓訪客因不同需求而來到這裡,卻能夠相同地,帶著對於日式空間美學的深刻體驗,以及對於臺灣多元文化的美好認識,滿載而歸。」

後記:
1. 北投幽雅路、杏林巷、銀光巷等還有少帥禪園、不動明王石窟、善光寺等景點,改天有空再來繞一繞。
2. 由於是日式庭園,因此照片在 lightroom 先以日式風格先處理過再輸出。

文章完成於 2015-11-27

備註:
1. 文化部地方文化館
2. 旅遊資訊王
3. [日式景觀] 石燈籠 - 織部式燈籠 春日型 雪見型 岬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