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2日 星期五

黃金博物館 2018-10-10



(上圖左側為「黃金博物館」,館前為「黃金廣場」、遠山乃「基隆山」)
金瓜石黃金博物館在印象中,上次到訪的時間應該已經有十年以上了,那時候夫人懷第一胎,我們跟岳父岳母一起在礦工餐廳用餐,黃金博物館好像還在興建中 (註:依據維基百科的資料,黃金博物館於2004年11月4日正式開館,所以應當是在開館前到訪的),當時在餐廳用餐的照片現在都還保留著。

今日再度踏上這十幾年不曾到訪的景點,有點熟悉、又有點陌生。熟悉的是那一步步通往軌道的階梯;陌生的,是黃金博物館園區經過整修後,大異於前的規劃。還好看到礦工食堂還有點印象,其他的幾乎全部忘卻了。



兩個小孩一看到貓咪立刻衝上前去逗貓,片刻不肯離開。這貓大概是遊客見慣了,竟然也不閃不躲。



金采廣場今日輪到掏金體驗,兩個小的去體驗一下掏金的過程,結束後獲得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把金礦石捶碎磨細後,以水沖洗礦石出來,就是整個大致的過程。



黃金博物館園區大致上依山勢可分為三層,最上層為礦坑、鐵軌、加黃金博物館主館「黃金館」



沿著鐵軌,走向未知的世界 ...... (腦補中)



黃金博物館本館坐落於園區的盡頭。夫人帶著兩個孩子逛逛博物館內部,我則在外頭遊山玩水拍照。



博物館內的泥人塑像









上圖為「太子賓館」庭園的照片
金瓜石太子賓館為日治時期日本田中礦業株式會社為招待當時日本的皇太子(即後來的昭和天皇)預定視察金瓜石礦業,於1922年所興建的臨時行館,但最後並未前來礦山地區。其後雖然太子沒有入住,但皇室的特派員來住過5、6次。 
太子賓館的建築本體融合了日治時期豪宅、旅館及迎賓館等各類型建築之空間特色,展現日式建築隨時間需求,而改變使用定位之空間特性。在建材方面亦選用上等木材,如檜木、紫檀、櫻花木,手工細膩、鑲嵌精緻,是十分典雅的日式建築設計,並使用傳統以榫頭銜接的建築工法,不使用任何鐵釘,經常成為許多建築學者研究、朝聖的範例。 
其建築類型屬傳統日式書院造樣式,建築配置與外部庭園融合成雁行排列,並融入西式空間,形成當時時興的和洋折衷式建築。北側為造景優美的日式庭園,南側則設有迷你高爾夫球場與射箭場,漫步其中,可以感受到日式空間的細膩美學。(資料來源:黃金博物館官網
 2015年蘇迪勒颱風襲台,造成太子賓館多處毀損暫停開放,經過耗時的古蹟修復,目前僅開放部分戶外空間。有點可惜。





金瓜石九份地區,由於地處山城,公用道路都滿狹窄的,有些路段甚至僅單線道通行。我認為「交通管制」對這個地區的觀光而言,應屬必要的手段,目前似乎只有在特定的節日才有實施這個措施。另外再搭配公共運輸工具的調整,把現行的大巴改為中巴或者小巴,對於紓緩金九地區長年打結的交通動態,應該會有幫助。只不過,台灣人往往著眼於個人眼前的利益,至於怎麼做才對大眾有益,那都是別人的事。凡是擋到自己眼前利益的,一概反對到底,擋到自己財路的,一律冠上讓人活不下去的污名。所以我看,交通問題大概目前應該是無解。
====================== 分 隔 線 ======================

分隔線在本部落格是第一次使用。以下拍攝的照片為2004年09月到訪時拍攝的照片,不難看出黃金博物館還在整修中。



那一天到訪,一樣也是下著雨。




礦工食堂內部



金水廣場上施工的工人們還在忙進忙出









黃金館還沒有完工哩







山坡地還在整治中



同樣的角度,相隔十幾年竟然又拍了一次。

沒有留言: